李立政《游读济源》之:司马承祯与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司马承祯集 百度云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司马承祯与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

李立政《游读济源》之:司马承祯与王屋山“天下第一洞天”

2023-11-27 06: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李唐王朝尊李耳为祖先,崇道教为国教,使道教在我国发展史上达到鼎盛,其中司马承祯是当之无愧的唐代道教首座。国内许多道教名山都曾留下司马承祯的足迹,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王屋山。可以说,没有司马承祯的眷顾,也就没有王屋山的“天下第一洞天”。

一、宗师身世

司马承祯(647—735年),《旧唐书》说是“河内温人”,《新唐书》说为“洛州温人”。温即温县。唐代河内(怀州)、洛州(洛阳),一个在黄河之北,一个在黄河之南, 为此有人提出质疑。参考唐垂拱元年(685年)奉仙观所立太上老君石像碑题刻的“大唐洛州济源县”字样,证明同处于黄河北岸的济源、温县确实一度曾属洛州管辖,现在温县招贤镇号称“司马故里”, 不应该再产生什么歧义。温县本是温姓的发源地,但最著名的人物当数晋宣帝司马懿,是他一手策划并导致了“三国归晋”。但他也难料子孙们渐渐一代不如一代,不但丧失了国家政权,后来还被逐出中原。历史往往就是在开这样的玩笑:曹魏篡汉,司马篡魏,一报还一报,终究会扯平的。司马承祯是司马懿之弟太常司马馗的后代,作为晋代皇室逸民,他虽受过良好教育,道行高尚,尊为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茅山宗第四代宗师,曾被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代皇帝多次召见,并与宋之问、贺知章、陈子昂、孟浩然、王维、李白等结为“仙宗十友”,名倾朝野,却选择终身避世隐居,不肯在新朝做官,应该是对世事大彻大悟的聪明之人。好友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劝他留京,司马承祯诙谐地讽刺说:“我看这座山是做官的捷径啊!”又毅然离京继续过他的隐居生活。

二、道号之谜

司马承祎(yī)、司马承祯,从他们兄弟二人的名字上看,应该是长辈希望子孙前程美好、吉祥如意。一般文献这样记载: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司马承祯以道家弟子身份,做人十分低调,自喻人生就像天上的白云一样,漂游在名山大川之间归隐修道。说司马承祯21岁上嵩山学道,但他究竟最早在哪里出家,称什么道号,却鲜有提及。司马承祯生于唐贞观二十年(647年) , 乾封二年(667年)去嵩山师事潘师正。在永淳元年(682年)潘师正仙逝时,其所撰《潘师正尊师碣文》自题为“弟子中岩道士司马承祯书”。 那么何谓“中岩”? 杜光庭先生在《天坛王屋山圣迹记》中说:“中岩台,乃司马子微修行游息之所。”原来王屋山主峰为天坛峰,前面一座小山叫华盖峰,中间即为“雄狮镇山”之风水宝地中岩台 。这就表明司马承祯从小即倾心于在故乡的王屋山修道了,不然怎么会有“中岩道士”的称号呢?只是21岁时他才去嵩山拜潘师正为师,至撰写碑文之前,即至少在他35岁之前,其道号一直就自称为王屋山“中岩道士”。

三、道院建设

长期以来,人们都说司马承祯是在年近八旬的晚年才到王屋山修道的。但历史上王屋山修建的道院也能证明事实并非如此!王屋山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自古就是仙道云集之所,现代专家学者称之为我国原始宗教(道宗)的发祥地。还有方仙道、黄老道、太平道、天师道、上清派、茅山宗等,都与王屋山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华存(252—334)在王屋山区的广泛活动,距盛唐也不过三百来年光景。司马承祯从小耳濡目染,心中自然十分清楚,不然他以后不会成为道教上清派的正宗传人。但唐代之前归隐王屋山的道家人物大多属于个人行为,所建宫观一般规模不大。早年司马承祯在千年银杏树、万古不老泉旁的中岩台修道,紫微宫还没有建造,宗师一定也是栖身茅舍。在司马承祯中年之时的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闻其大名召他入京,亲降手敕加以赞美,临行时命麟台监李峤为他设宴饯行。司马承祯离开洛阳,“遂结庵于东都王屋山中岩台,自号中岩道士,创建紫微宫,后返天台山”。道家认为,中岩台在王屋洞天的位置,与北天中央的紫微星座相对应,为屏藩皇极之地。试想这时的司马承祯已今非昔比,利用他的威望和皇家施舍,紫微宫的建筑形制,也一定不会比垂拱元年(685年)李姓族人集资修建的奉仙观逊色,故后来被称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之首。

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特请其兄司马承祎持信到天台山,诏司马承祯回京,称弟子问以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他离京又上了王屋山紫霄峰,“暂住天坛上方(访)院,后又还天台山”。开元九年(721年),唐玄宗遣使迎司马承祯入东都洛阳,亲受法箓,尊其为全国道教首座,前后赏赐甚多。第二年司马承祯请辞,“遂就近在王屋山筑室静修”。其间司马承祯又改“上方(访)院”为“十方院”, 在写经洞著书立说。后来司马承祯欲赴天台山及南岳衡山,唐玄宗赠诗《王屋山送道士司马承祯还天台》相送。开元十二年(724年),唐玄宗考虑到司马承祯住天台山离东、西两京路途遥远, 迎请不便,就命他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奉敕营造阳台宫。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禅回到洛阳,召见司马承祯谈及五岳神祗一事,于是采纳宗师建议在五岳各建“真君祠”一所。开元十五年(727年),王屋山“大阳台万寿宫”落成。在唐玄宗的关心和参与下,阳台宫造的极为考究,“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名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马承祯号白云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不久,唐玄宗又令胞妹玉真公主到阳台宫拜司马承祯为师学道。此举震动朝野,王屋山道风大盛,道教宫观庙宇点缀于青山绿水之间,遂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

四、无形资产

司马承祯的一生,与故乡的王屋山有着不解之缘,不但青壮年时期多次坚持在此修道,而且晚年还要回到这里安度余生。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六月十八日,司马承祯在王屋山阳台宫羽化,享年89岁,葬于王屋山紫微宫西北的松台。唐玄宗深为惋惜,下制文说:“故王屋山道士司马子微,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存观其妙,逍遥得意之场;亡复其根,宴息无何之境。”并追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御制碑除立王屋山外,亦分立于天台山桐柏观。御制碑文中的“存观其妙,逍遥得意之场;亡复其根,宴息无何之境”,也就是一生云游,落叶归根的意思。故“《云笈七签》及《茅山志》中司马承祯于天台山平霄峰冲举之说为谬”。

司马承祯学术著述颇丰,弟子达70余人,最著名的有李含光、薛希(季)昌、玉真公主、杜光庭等。据《上方大洞真元图书继说终篇》记载,司马承祯还在王屋山清虚洞发现两部用篆字写的上古仙经,一部是《元精》,一部是《丹华》,这虽是托古之词,但创建上方真元派也足见司马承祯在王屋山道教中的地位与影响。但司马承祯对王屋山的最大贡献,主要还在两大无形资产:一是将历史上道家的“洞天福地”学说系统化、理论化,他在《上清天宫地府图经》中,把王屋山列道教十大洞天之首,誉为“天下第一洞天”,后来又经唐末五代道教理论的集大成者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等继承发扬,遂被后世所公认;二是在王屋山完成的其代表作《坐忘论》及《服气精义论》等,提出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生命修炼方法,为气功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仿效“五禽戏”创编的健身操,被后来视为太极拳的源头,以致今天温县陈家沟在太极拳演练或比赛时,仍要祭旗于司马承祯。因此说,王屋山应该是中国太极功夫的起源地。

作者简介:李立政,河南济源人,现任市旅游业协会会长、市文旅集团文化总监。从事旅游工作30多年,在历史文化研究与旅游景观开发相结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人合著《河之洲在哪儿?》《中华文明圣地昆仑丘》,主编《赵姓简史》《中华赵姓发迹地-河南济源》,还有《老子悟道王屋山》等上百篇论文,在国内外报纸和学术刊物发表,为济源旅游发展和景区景点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支撑。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 编辑:玉川子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大河文学"(ID: daheliterature); 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北法律师事务所杨胜利律师 ;编辑微信:dahewenxue2017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